編者按:在全國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為弘揚先進典型、樹立良好師風,本網特辟【立德樹人】專欄,對學校優秀教職員工、先進集體展開系列報道,以資廣大教職員工學習,爭做“四有”好老師,共鑄“三愛”新風尚。本期刊發在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的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張偉先進事跡。
她是一個集醫生、教授、院長、全國人大代表等諸多身份于一體的知識分子,她身上有著不讓須眉的智慧與堅毅。面對一次次大考,她用行動交出“江西抗疫方案”。她就是我校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張偉。
科技攻關助力抗疫
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張偉帶領團隊充分圍繞疫情防控需求,瞄準主攻方向,在機理研究、檢測與診斷、診療與防控、危機應急組織管理等方面開展科研工作,主持“2019-nCoV肺炎綜合診療方法的優化和評價以及重癥發生的危險因素評估”等科研攻關項目,牽頭全國多中心臨床試驗1項、參與9項,主持研究者發起的單中心臨床研究3項,為疾病救治探索出江西方案。此外,她的團隊與其他合作單位強強聯手,研發出了國際上首個基于尿液檢測抗新冠病毒抗體(IgG/IgM)的膠體金免疫層析快速檢測試紙條,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技支持。
面對疫情,張偉帶領南大一附院開展多學科診療(MDT)。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兩會期間,她建議: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防控體系,促進醫防深度融合;各省依托實力最強的綜合醫院打造省級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建立重大疫情醫防協同科研攻關機制;建立重大疫情下應急科研攻關項目啟動、應急藥物與防疫物資篩選評價中心,生物樣本庫和醫學大數據中心等創新與轉化重大平臺建設,開展診斷技術、治療藥物及疫苗研發的科研攻關和轉化應用;推動中醫治未病的理念與技術方法在疾病防控中的作用,提升中醫藥預防效果,提高重大疫情風險協同防范能力,平時開展藥物臨床試驗等工作。
教學傳承仁心仁術
張偉是江西培養的高尖端人才,她把“薪火相傳”作為自身事業的出發點,堅持把教學成果書寫在江西大地,讓紅色基因在醫學事業中煥發力量,代代相傳。
張偉堅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教學心得融入課堂,不僅采用以病例為主導的分析、現場手把手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保質保量完成了教學任務,更是把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作為教學重點,堅持醫教研并重融合發展。她培養博士研究生17名、碩士研究生20余名,榮獲首屆江西本科高校“金牌教師”榮譽。她言傳身教、愛生如子,不僅授業解惑,還積極為學生排憂解難;不僅傳授醫術,更注重學生的醫德培養,學生們將她傳授的醫德醫術譜寫在了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第一戰場。抗疫期間,她在人民網全網與大學生同上一堂戰“疫”課,引發強烈反響。
科學防控守衛健康
2003年,“非典”疫情來勢洶洶。時任醫院呼吸科主任的張偉冒著生命危險前往江西省抗擊“非典”的最前沿。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國爆發,她第一時間接過省防控甲流專家組組長的重擔,前往一線搶救病人。2013年甲型H7N9型流感全球首次暴發,并在我國大范圍流行,她再次擔任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交出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由江西省救治的5名患者全部搶救成功。
面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張偉提出“分類分區”救治,把疑似患者、確診的輕型、普通型患者和重型、危重型患者分別安置在不同區域隔離治療,科學“排兵布陣”。她還利用全力打造的遠程會診平臺,構建了省—市—縣三級的遠程醫療互聯互通。疫情期間,張偉24小時“坐鎮”醫院,著力為防疫一線人員解決實際問題,深入隔離病房,為患者提供了“一對一”治療方案。
編 輯:涂金鳳
責任編輯:許 航